6月30日上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暨南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的首位全职博士后进站仪式在医院7号楼709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筑梦医研·共育英才”为主题,标志着院校两级在博士后培养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启动。阳世雄院长主持仪式,院党委书记陈波、副书记凌宇、副院长顾容赫,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合作导师代表和首位进站博士后常峥博士共同出席。标志着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博士后高层次医学研究人才培养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正式开启了医研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阳世雄院长在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中,对常峥博士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并深刻阐述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战略意义。他明确指出,首位博士后的成功进站是医院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核心战略的关键里程碑,为全面提升医院科研原始创新能力和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水平注入了全新动能。阳院长表示,医院将倾力打造优质平台,提供全方位保障,全力支持常峥博士在合作导师的引领下勇攀科研高峰。同时医院将持续优化人才生态,为博士后及所有科研人员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后盾。
新进站博士后常峥博士感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暨南大学提供的宝贵科研平台与发展机遇,并清晰阐述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规划与思考,表达了将会在相关研究领域深耕细作、锐意创新的坚定信念。常博士郑重承诺,将珍惜机遇,潜心钻研,力争产出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回报双方的信任与培养。
暨南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庆瑜教授虽因行程原因未能亲临,但特意通过线上视频方式送来寄语。何教授高度评价了此次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与前瞻性,对常峥博士的研究潜质表示赞赏,并基于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常博士未来的研究路径提出了宝贵的专业建议和真诚鼓励。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导师卢春花教授勉励常博士要敢于挑战科学难题,坚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充分利用医院独特的临床资源宝库和先进的医学实验中心平台,致力于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需求的深度融合。 仪式尾声,院党委书记陈波作总结讲话。陈波书记首先代表院党委对常峥博士正式进站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并对暨南大学长期以来给予的鼎力支持表示由衷感谢。他强调,首位博士后的进站成功,是医院学科建设攀登新高度和人才高地构筑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同时陈波书记对常峥博士及博士后基地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此次首位博士后的顺利进站,是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暨南大学深化医研协同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双方将以博士后联合培养为纽带,进一步拓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为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与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前期工作】** 2025年6月18日,常峥博士在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顺利通过博士后进站答辩,其扎实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获得答辩专家组的一致认可。专家组同时对其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方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该课题聚焦肿瘤生物学和肿瘤治疗前沿领域,将依托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基础实验平台、临床资源与暨南大学基础研究优势,促进校院科研协同创新,为临床应用探索奠定基础。  **【单位简介】**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于2024年8月正式批准设立,是医院打造的高层次医学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核心平台。基地依托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强大的临床医疗服务体系、优势重点学科群(如心血管内科等)以及设备精良、功能完备的医学实验中心等科研支撑条件。基地建设紧密围绕国家与区域卫生健康重大需求,聚焦重大疾病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临床诊疗技术创新、生物医药转化等关键研究方向。通过与国内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博士后流动站建立紧密协同机制,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旨在吸引和造就一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青年医学科技英才,致力于产出兼具显著临床价值和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区域医疗水平和服务人民健康提供核心智力支持。
暨南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高校,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学校于1999年开始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文理医工兼备,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2000余人,为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其中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要依托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相关系所(中心/研究院)、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肿瘤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枢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化学与材料学院等相关教学科研单位。撰稿人:覃梅静 审核:韦常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