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心血管内科护理团队组织了一场角色转“患”活动,让护士模拟“患者”,体验“被护理”的感受。“假如我是患者,我现在需要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去感受患者就医的心路历程,体会患者心理变化,准确了解患者需求,做到“假如我是你,我会更懂你”,让护理回归本质,做有温度的护士。 本次活动由两名护士组成一组,选取的是经皮桡动脉穿刺术后加压包扎、气体压缩式雾化体验、吸氧体验、经皮股动脉穿刺术后下肢制动、做心电图体验等五项操作。 场景一:经皮桡动脉穿刺术后加压包扎(60分钟) 护士小龙体验后说:当弹力绷带缠上手腕那刻时,开始的时候心里特别紧张害怕,马上就感受就能感受到桡动脉周围非常不舒服,手腕处皮肤已经有些发红,感觉全身的注意力都在这个地方。仅1小时的时间,手部就已经慢慢没有了感觉,整个前臂也变得异常敏感,压迫处的皮肤开始出现痒、麻、胀、痛的感觉,整个手的皮肤颜色变黑。深刻体会到,患者平时至少压迫4小时,该有多难受。 改进建议:通过这次体验,结合查阅相关文献指南,循证得出:护理人员可参考证据并结合医院现行压迫止血方法选择合适的时间点进行减压,减少出血和术肢肿胀的发生。护士要关注患者心理上的需求,多倾听患者主诉,学会换位思考,操作时动作轻柔,同时加强造影术前术后患者宣教。 场景二:气体压缩式雾化体验(15分钟) 护士小曾体验后说:我在包住口含嘴后,感受到一股气冲入口腔内,那一瞬问感觉嘴巴里冰冰凉凉的。在开始雾化后三分钟,会不自觉流口水。五分钟后,嘴巴特别累,此时伴随着有恶心的症状。此时,做吞咽动作才可以感受到药物渗入到咽喉内,达到雾化治疗效果,如果单纯包住口含嘴,雾气只会停留在口腔内并未起到治疗作用。 改进建议:在做雾化前,告知患者要准备好纸在旁边。在雾化过程中,如果包住口含嘴的时间很久,嘴巴特别累,可以暂?;航庖幌隆H绻卸裥牡戎⒆?,先暂停雾化,等症状缓解后再继续。 场景三:吸氧体验(15分钟) 护士小苏体验后说:今日体验的是中心吸氧,我以为自己选择了最舒服的一项,只要保证均匀呼吸就行,没想到与预期相差甚远。在吸氧管塞入鼻腔的瞬间,就已经感受到不舒服,伴随着鼻黏膜的疼痛,我发现无论怎么躺都难以适应。耳边还不停地响起湿化瓶“咕嘟咕嘟”的气泡声,心里莫名感到心慌。 改进建议:准备吸氧前可以将鼻氧管前端放入温开水中浸泡几分钟以减少刺鼻的塑料昧。对于鼻腔狭小的患者,可以将鼻氧管前段剪短,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同时,我们在为患者给氧时,动作一定要轻柔、调节好合适的松紧度,减少患者的负性体验。 场景四:经皮股动脉穿刺术后下肢制动(1小时) 护士小覃体验后说: 下肢不制动的1小时,就感觉整个右腿明显的压痛酸胀感,卧床的半个小时,腰背部的疼痛让人不能忍受。一遍遍的抬头询问“多久了,我的腿什么时候可以动”。在饮水时努力用嘴巴配合水杯,结果水还是狼狈的撒在床上。通过这次体验,感受到仅仅简单的卧床、肢体制动和卧床饮水,对术后患者都是如此的艰难、不适和焦虑。 改进建议:术前要给予患者做好术后的心理预防,告知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比如床上大小便,翻身的注意事项等。在日?;だ砉讨?,我们需要以更温柔、耐心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患者。场景五:做心电图体验 护士小陈体验后说:当我躺在病床时,感觉特别尴尬且不好意思,我感觉自己像只猴子一样被人看。一开始在我胸前涂抹了酒精,感觉好凉,再加上心电吸球让我有点痛。在体验的过程中,由于不能活动和说话,环境特别安静,又对即将检查的结果比较担心,会有一些紧张,无所适从。 改进建议: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除了要多和病人解释沟通,操作时?;せ颊咭酵?,还需要站在病人的立场,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培养共情能力,陪在患者身边,与患者聊天,来缓解患者内心的紧张不适。 心血管内科护理团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到患者多元化的期望。善待每一位患者,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规范语言沟通,才能降低护患矛盾,让每一名患者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关爱与人文情怀。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使用惯性思维模式工作,在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制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患者的真实感受。作为时常陪伴患者的人,护士能否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护理服务,决定着患者就医的温度和厚度。撰稿:李春燕 审核:刘杰
|